近年來,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不斷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,提升城市文明程度,將口袋公園建設納入民生實事項目,利用城市“邊角地”“閑置地”“廢棄地”等小微空間,打造“15分鐘生活圈”內的綠色節(jié)點,建成了14處主題突出、風格鮮明的“文化園”。這些小而精、精而美的公園,在方寸之間,推窗見綠、出門進園,成為提升城市品質、培育文明行為的主陣地,實現(xiàn)了“城市有溫度、治理有精度、居民有風度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全旗以“生態(tài)之城、宜居之城、健康養(yǎng)生之城”為導向,以公園城市理念為引領,依托四大系統(tǒng)工程,通過多維度創(chuàng)新實踐,為城市文明建設注入強勁動力。
生態(tài)筑基文化鑄魂
(資料圖)
生態(tài)筑基,厚植城市文明綠色底色。采用拆墻透綠、見縫插綠等方式,拓展城市綠色空間,建成區(qū)綠地率達 42.35%、綠化覆蓋率 46.81%、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36.56 平方米;推廣鄉(xiāng)土適生植物,普查生物物種資源,貫通陶賴河濕地等水系,構建自然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體系,修復水生態(tài),提升城市生態(tài)承載力,為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筑牢生態(tài)根基。
生態(tài)筑基,提升市民文明生活品質。改造公園節(jié)點景觀,增設休憩驛站、分類垃圾箱、健身器材等便民設施,完善綠道服務功能;均衡布局百靈公園、育才公園等主題公園,滿足全齡段居民休閑健身、文化體驗需求,推動市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增強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。
文化鑄魂,增強城市文明精神內核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百靈公園等主題公園景觀設計,打造主題文化陣地;挖掘“古如歌”等地域文化,融入園林建設,保護54株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,傳承城市歷史文脈,以文化浸潤提升市民文明素養(yǎng),塑造城市獨特的精神標識。
以民為本惠民利民文化賦能
以民為本,精準定位。構建“線上問卷 + 線下聽證”雙向互動機制,線上廣泛收集居民對公園功能、植物、文化元素等訴求,確保調研廣度;線下深入挖掘居民實際需求與情感期待,保障規(guī)劃精準度。這種模式讓主題公園契合居民生活,提升群眾滿意度,凝聚城市文明建設的群眾力量。
惠民利民,功能優(yōu)化。主題公園將休閑空間延伸至居民家門口,有效彌補傳統(tǒng)大型公園服務短板,極大提升人居環(huán)境宜居性。通過完善健身設施、休憩座椅、兒童游樂區(qū)等便民功能,為不同年齡段、不同群體提供交流互動空間,促進鄰里和諧,增強社區(qū)凝聚力與歸屬感。這些功能的優(yōu)化推動市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使城市向更包容、更溫暖的文明形態(tài)邁進,成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、增強市民文明素養(yǎng)的重要抓手。
文化賦能,特色傳承。將地方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主題公園設計,使其成為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。通過藝術雕塑、特色景觀小品、非遺文化展示等形式,主題公園充分展現(xiàn)城市歷史底蘊與文化特色,喚醒居民文化記憶,增強文化認同感。這種 “文化 + 景觀” 的融合模式,不僅避免城市景觀同質化,更讓文化傳承融入市民日常生活,以文化浸潤提升市民文明素養(yǎng),塑造城市獨特精神標識,為城市文明建設注入持久動力。
[責任編輯:孫麗榮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