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日,有消息傳出,中國第二大移動出行平臺嘀嗒出行考慮在香港進行5億美元IPO。嘀嗒出行就此對媒體回應稱,針對這則信息不予評論,沒有相關信息可以披露。
嘀嗒出行為何在此時被傳出擬上市的消息?有兩種聲音,一種認為其對資金非??是?,還有聲音則認為是投資人想退出。對此,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了嘀嗒出行聯合創(chuàng)始人李金龍,其表示“我們不做評論”。
上市傳聞不停
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,以順風車業(yè)務起家,在2017年10月進入出租車市場后,形成了順風車、出租車兩大業(yè)務板塊。
嘀嗒出行在9月1日發(fā)布的六周年成績匯報信中披露了如下信息:嘀嗒出行專注出租車和順風車這兩個出行細分領域。截至2020年8月31日,嘀嗒出行的注冊用戶數和注冊車主數分別達到1.8億和1900萬,分別比前一年增加了5000萬和400萬人。
嘀嗒出行創(chuàng)始人兼CEO宋中杰表示,專注并不意味著小,只有專注才能做大。如今,這種專注正在開始慢慢展現出加速度。特別在于出租車這類傳統(tǒng)行業(yè)賦能上,嘀嗒出行已開始凸顯價值壁壘。
“未來,嘀嗒出行在出租車領域的目標,是揚招方式與網約方式的雙向增長,而不是此消彼長,或者誰取代誰,從而讓巡游出租車在四輪出行服務市場中的整體份額再進一步提升。”宋中杰表示。
宋中杰稱:“我們不是通過增加額外供給,而是通過充分提升現有合規(guī)運力的效率,釋放道路上未被利用的,巨大可共享空座去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。這是對資源最大化的利用,這是對道路占用最小的方式,這是不僅經濟效益最大化,也是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方式,也是嘀嗒與其他出行平臺的不同,是嘀嗒特立獨行的道路。”
早在今年1月,嘀嗒出行就有IPO的消息傳出。有媒體報道稱,接近嘀嗒出行的知情人士透露,2019年8月,嘀嗒已開始在尋求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,資金需求是3億美元,這筆融資主要是為了做大單量。當時是按照10億美元投前估值算,上市地點在美國。該知情人士還稱,完成這輪融資后,嘀嗒希望其上市時市值能達到30億美元。嘀嗒出行當時對媒體回應稱,不予置評。
距離最近一次融資已過去逾三年
據天眼查APP顯示,嘀嗒出行2017年3月1日完成了D輪融資,投資方為蔚來資本,但具體金額未披露,從2014年成立至今,嘀嗒出行累計融資額超過了1.3億美元,投資方還包括崇德投資、摯信資本、IDG資本、易車等。
這意味著,嘀嗒出行已經有長達3年多的時間沒有公開融資的消息。
有業(yè)內人士表示:“移動出行市場已經被壟斷,企業(yè)間不是靠競爭,而是靠財團收購。滴滴通過一系列資本操作,成為市場巨無霸,在2015年之后基本沒有真正的對手了。嘀嗒一直是自己在做業(yè)務擴張,覆蓋市場的速度高下立判”。
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禮騰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:“相比于滴滴大而全的一站式移動出行服務,嘀嗒出行是小而美的垂直化模式。這其中不能說孰優(yōu)孰劣,只能說是各有特點。嘀嗒出行專注于出租車與順風車市場,屬于‘輕資產運作’模式,致力于提升車輛的使用及響應效率。”
兩大主營業(yè)務是否已經盈利?
此前有媒體報道稱,嘀嗒出行的出租車業(yè)務并不賺錢,順風車定價比滴滴順風車低20%,每單只收一兩元錢的信息服務費。平臺上1200萬司機,平均一天只接1.3單。不做快車、專車,不跟出租車師傅搶生意。
嘀嗒出行CEO宋中杰在2019年9月透露,嘀嗒出行已實現盈利,營收來自于多方面。嘀嗒相關人士也向媒體透露,現在嘀嗒已經開始對出租車業(yè)務收取信息服務費,今年公司也是盈利狀態(tài)。但有媒體報道,在開始收取服務費后,立刻引起了出租車司機的反彈。
此外,順風車業(yè)務也是在磕磕絆絆中前行。
在今年2月底,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刻,“嘀嗒出行”因為違規(guī)從事順風車業(yè)務而被約談。經查,“嘀嗒出行”平臺違反北京市有關“疫情防控期間,暫停出入京順風車業(yè)務”的要求,北京市交通執(zhí)法總隊責令“嘀嗒出行”平臺公司立即整改,關停該業(yè)務。執(zhí)法人員在檢查中還發(fā)現,“嘀嗒出行”平臺公司未取得經營許可,擅自從事網約車經營活動。對此,依據相關規(guī)定對“嘀嗒出行”予以15萬元行政處罰。
除了被監(jiān)管處罰,疫情期間還有用戶在黑貓平臺投訴稱:“乘坐嘀嗒順風車上班,平臺給予的車號和實際的車號不符,然后在未告知的情況下車上還有其他的乘客,而且先送的其他乘客,詢問司機不解釋。跟平臺溝通,平臺表示司機違規(guī)多拼。”
作為嘀嗒出行兩大主營業(yè)務的順風車和出租車是否都已盈利?未來,如何在用戶規(guī)模和市場份額上彎道超車?對此,嘀嗒出行聯合創(chuàng)始人李金龍表示:“我們現在不方便作答。”
關鍵詞: